历史上最令人唏嘘的失败,往往不是因为主角太蠢,而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都不站在他那边。公元七世纪初的李密,就是这样的悲剧英雄。你能想象吗?这个人拿过的“剧本”,翻翻历史课本都足够写三章,但最终却落得个众叛亲离、英雄无用武之地。为什么瓦岗军这支一度搅翻隋末天下的大型“草台班子”,没能打造出一个像汉朝或唐朝那种横扫八方的新王朝?李密到底输在了哪儿?明明握着一手好牌,为何硬是打烂了?难道瓦岗军的结局真的注定?搞不懂?今天这篇,咱们就来揭开这个千古疑案的面纱,别急——结局远没有你想得那么简单。
说到瓦岗军的失败,历史上“甩锅体质”最强的人可能不是别人,正是后来名声更大的李密。很多人觉得李密就是能力不行,否则怎么会把一众豪杰、小兄弟、旧贵族全都搞掂,然后一统天下?但其实背后的逻辑,远比想象复杂得多。你说“赢者通吃”,但就像打麻将,你手里没万字牌,听得再多“胡”的套路也没用。有人骂李密不够果断、不该杀翟让、不懂用人、不会改革——真是如此么?反过来看,每一个大动作背后,其实都是历史和现实死缠烂打的结果。管你是理论大神还是赛场狂人,资源、队伍、地盘、班底——一样都缺,大哥你赢个锤子!更何况,瓦岗军压根就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散兵游勇,能走到一起,自然各怀鬼胎。问题是,就算你看懂了路,队友不跟着跑,还不是干着急?李密每次拿出“最优解”时,历史就喂他个“最难题”。究竟是人不行,还是牌不行?幺蛾子,后面慢慢揭晓。
咱们换个角度剖开李密的困境,就像剥洋葱,一层比一层辣眼睛。先说说资源。懂行的都知道,从西魏、一轮轮更迭下来,关陇集团(简单说,就是当时的“老钱”、“权贵”)手里握着话语权。改朝换代这种大事,离了他们的资源和支持,搞都不用搞。杨坚、李渊之所以成功,就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嫡系的“人大代表”,能调动关陇的金钱、人力、名望,和现代企业家拉投资差不多。而李密虽然出身名门,但属于家族边角余料,没有传下来的资源包。那么你说他怎么叫板隋朝的“资源大佬”?普通人也懂,这种局面就像你在村里想争村长,自己口袋里没一分钱,也没有亲戚站台,全靠几口兄弟撑场子,立马被人按在地上摩擦。再看看李密的人脉和队伍,铁打的瓦岗军,流水的新帮派。老百姓怎么看?那个年代,大家还在争着“保命吃饭”呢,哪有底气去陪老板玩“打天下”的游戏。听说李密拒绝入关,瓦岗军小兵的反应就是:先把家门口的仗打赢了,我们不愿去没见过的西边,万一被坑了,老婆孩子可怎么办。总之,战略再漂亮,落地才是王道,纸上谈兵空对空,谁也吃不了这个苦头。
终于,瓦岗军在各路英雄的互怼声中,貌似进入了一个假性平稳期。李密当上了“魏公”,团队表面一团和气,一时间风头无两。不过,内忧外患的迷雾,其实一天比一天浓。首先,部队派系问题,要多头疼有多头疼。瓦岗旧部心里压根就不服自家新老大,翟让、单雄信等人在背后不停上刺刀。新来投靠的裴仁基、柴孝和,一个个心思活路,把瓦岗军当跳板。外部呢,隋军和地方势力也开始围堵。更糟糕的是,李密为了防止翟让造反、稳定军心,选择出手清理反对派,这下好了——老底子直接掀开,瓦岗军的团队裂痕彻底撕开。战场上胜少败多,李密的“盟友”一个个跑路、反水。你以为形势开始缓和?现实却跟你开玩笑:大家表面上还喊着“魏公万岁”,背地里都拉着自家小圈子练兵蓄水,随时准备跳槽。很多人说,李密就应该狠一点、改革一点,但说来容易做来难,团队不是一个班子的,全是“临时抱团”,光靠个人魅力,很难凝成一盘棋。反方的质疑也开始冒头:“李密空有大志,有什么用?能不能统一三军?根本不是个材料。”人心一散,队伍就玩不转。
事情的转折点,总在你自以为风平浪静时惊天逆转。瓦岗军表面上的阵容还在,实则兵心早已幻灭。李密本想着打持久战,耗住对手,再寻破局。不料,王世充突然横空杀出,硬是抢了大半风头。更要命的是,关陇那头的李渊趁乱西入长安,一手操控大局,直接起高楼。有人还想着李密可以及时转型、奇袭洛阳——结果内部就吵翻天。裴仁基给了好主意,让主力拖住王世充,小分队偷袭洛阳,本是绝地反击的理想剧本。但结果呢?自家人没商量明白,投了宇文化及的陈智略等人直接反对,整个计划胎死腹中。你说奇兵可用,可惜没兵肯用。内讧加剧,反转骤现。李密想玩大力出奇迹,手下已是一盘散沙,还谈什么“伺机而动”?再加上制度不健全,瓦岗军吃了“制度落后”的大亏,没出台合力待人心的政治口号,干的还是“群盗”买卖。反观李渊,正规军气质、自带招贤磁场,把天下精英吸引了大半。所谓“命中注定”,其实是人心散了,队伍走下坡路罢了。历史总是这样,机会门槛变成悬崖,谁能一跃而上,谁就成了赢家。
就算这场大戏接近尾声,局面看着好像平静下来,实际却酝酿着更大的风暴。表面上,瓦岗军没了火并,也没了内部明争,大家都忙着稳住脚跟。可李密的困局一点没缓解。核心班底看着还在,心早飞鸟,资源一寸未增,管理制度依然是“各自为政,互不买账”。外头的敌对势力反倒越卷越多,王世充越打越疯,把瓦岗的外围包围得死死的。内部呢,几个头头意见又分裂开来,谁都觉得“不如自立门户”,李密成了光杆司令。加上接二连三失败的阴影,队伍人气跌到地板下。就像炒股炒到套牢,明明账户还有数字,心已经冷到谷底。更糟的是,李密本来想东山再起,“众志成城”重整旗鼓,可谁还买账?分歧越拉越大,大家不仅没团结,反而都在为自己留退路。结果瓦岗军从“中原劲旅”秒变“土鸡瓦狗”,李密孤掌难鸣。外有饿狼环伺,内有众叛亲离,历史车轮一颠,直接把瓦岗压成了时代的“炮灰”。和解?那是想太多。
说句大白话,历史上谁都愿意坐在电脑前指点江山,都觉得自己看得明白——李密这也不行,那也不行,换我绝对一统中原。可实际你要是站在他的位子上,有啥用?一没资源,二没势力班底,三没制度创新,四连队伍心都没稳住。就算你理论再牛,战术再新,最后踩到的还是烂泥。李密天天琢磨怎么辅佐人才、怎样壮大队伍,可现实撑不起理想。很多人还夸他“有学问、有战略”,可惜打出来的都是“军阀内斗”。甚至有人说李密一手好牌遗憾没出奇迹,真当历史能随手开挂?实际上,这才叫做“聪明反被聪明误”。别看正方一口气把李密的功勋、谋略吹得天花乱坠,仔细琢磨就知道,这些金字招牌,全是“锦上添花”,可惜没有“雪中送炭”。一不小心,赞美就成了反讽,历史告诉我们一点:没有资源、没有人心,你的“技能树”点满了也没用。不如当个旁观者说风凉话,轻松一点,现实谁活得容易呢?
说了这么多,李密是“倒霉蛋”?还是没本事?你觉得打天下拼的是人脉、资源这些硬实力,还是要靠个人勇气和智谋就能逆天?难道说,瓦岗军的失败注定是环境因素,还是内部作死?如果换成你,你会做出什么不一样的选择?是将就现实还是执拗到底?快来留言说说:你是“有志者事竟成”派,还是“天生我材必受限”派?
郑州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