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在一些地区,明明有机会摆脱大国的影响,却依旧选择继续依附?例如波多黎各和法属圭亚那,它们常被人称为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“殖民地”。然而,与历史上许多殖民地为了独立不惜血战的情形不同,这两个地方多次被主国给予独立的机会,却始终没有真正走上那条道路。
殖民地的传统定义,是指那些被外来势力强行控制、资源遭掠夺、人民缺乏自主权的地区。但波多黎各和法属圭亚那的境遇显然与此不同。它们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被奴役或强占,反而在历史演变中逐渐与宗主国建立了紧密的经济和政治联系。
波多黎各位于加勒比海,自1493年被西班牙人占领后,便长期作为殖民地存在。1898年美西战争后,它通过条约转交给美国。虽然被纳入美国的版图,却始终没有成为正式的州。1917年,美国国会通过《琼斯法案》,给予波多黎各人美国公民身份,使他们能使用美元,并可自由进入本土工作,但在政治上,他们仍不能投票选举总统,在国会里也仅有象征性的、没有表决权的代表。
展开剩余75%法属圭亚那则位于南美洲北部,17世纪被法国人占领,经历多次更迭后,1817年的《巴黎条约》最终确认其归属法国。1946年起,它升级为法国的海外省,当地居民成为法国公民,可以直接参与总统选举,使用欧元,并享受与法国本土相同的医保和养老金制度。更重要的是,它还是欧盟的一部分,可以获得来自欧盟的资金支持。与传统殖民地相比,这种制度上的深度融合,让其更像是法国本土的延伸。
然而,外界仍有人坚持把它们称为殖民地,理由在于它们缺乏独立的国家主权。联合国曾将波多黎各列为“非自治领土”,但在1953年,美国以其“自治”为由要求移除;至于法属圭亚那,法国始终坚持它是不可分割的本土一部分,因此从未被列入名单。尽管如此,独立的呼声依旧存在。
联合国数据显示,目前世界上仍有17个非自治领土,例如关岛、新喀里多尼亚等。但波多黎各和法属圭亚那的特别之处在于,主国并非不愿放手,甚至多次释放“独立信号”,然而当地居民却缺乏积极响应。2025年6月,联合国大会还专门通过决议,支持波多黎各拥有自决权,敦促美国推动独立进程。但事实是,波多黎各的多次公投中,独立支持率始终低得可怜。
究其原因,核心是经济与社会保障的深度依赖。波多黎各的经济支柱包括制药、旅游和糖业,这些产业享受美国的免税政策和市场支持。一旦独立,这些优势将不复存在。邻近的海地和多米尼加的贫困现实,也让波多黎各人不敢轻易冒险。法属圭亚那则因其航天中心成为欧洲航天局的重要基地,靠近赤道的地理位置使火箭发射更高效,带来大量资金与就业。若独立,这些资源是否还能维持,成为巨大的疑问。
另一方面,主国也有自己的算计。美国之所以考虑让波多黎各独立,更多是因为财政压力。2015年波多黎各爆出700多亿美元的债务危机,美国联邦援助成为沉重负担。2025年3月的一份报告甚至指出,如果波多黎各独立,美国未来可节省约6170亿美元开支。法国也面临类似问题,法属圭亚那每年要耗费数十亿欧元补贴,引发法国本土民众不满。然而,美国和法国并未真正放手,因为这两个地方都具有战略价值:波多黎各是加勒比要塞,法属圭亚那则是欧洲航天战略的核心。
居民为何不愿意独立?理由简单直接:生活更有保障。波多黎各人持有美国护照,可以自由进出本土工作,依靠汇款养活家庭。数据显示,从1967年到2024年,七次公投中,独立支持率从未超过12%,2024年最新一次公投中,独立支持率仅为11.8%,大多数人选择“州化”。法属圭亚那则在2010年的公投中,69.8%的选民反对自治,凸显了他们对法国高福利体制的依赖。免费教育、全民医保和养老金,是他们最现实的选择。
从历史角度看,独立并不一定意味着幸福。邻近的苏里南在1975年脱离荷兰独立后,经济长期陷入困境,社会动荡不断。而相比之下,继续留在宗主国体系内,虽然在主权层面缺乏独立,但换来了稳定的发展和较高的生活质量。正因如此,波多黎各和法属圭亚那的选择,打破了“独立即正义”的传统叙事,为去殖民化提供了另一种解读:民众自主选择稳定与融合,本身也是一种自决。
要不要我帮你把这篇文章再扩展成接近700-800字的深度评论版本,加上更多历史对比和当代案例?
发布于:天津市郑州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